相信大家消費時都有拿過統一發票,也都知道裡面有包含5%的營業稅。那麼,到底營業稅是什麼?為什麼我們買東西還要多付營業稅?我們消費者繳出去的營業稅是賣方公司的收入嗎?本文試著幫大壓釐清一下觀念!
1.公司幫政府代收的稅—營業稅
公司設立好之後,我們首先會遇到的稅目,通常會是「營業稅」。
「營業稅」這三個字其實不是很貼切的命名,容易讓人誤會成是針對公司營業的利潤來課稅,針對公司營業的利潤來課稅的其實是「營所稅」(營利事業所得稅,簡稱營所稅)。
那到底什麼是營業稅呢?
雖然有消費行為的是消費者(買方),但因為消費者散佈全國各地,每天交易量又大,要民眾每買一次東西就繳一次稅,太累太辛苦了。
財政部想了很久,有一位專家靈光一閃,既然跟買方收稅有其難度,那就找賣方吧!畢竟賣方(公司行號)數量相對較少(註1),也比較具有稅務常識,啥都不用說了,兄弟就是你了。
於是稅法明訂,賣方於銷售時,
因此,當我們接下第一筆訂單(不論是銷售貨物或是銷售服務),開出人生第一張發票給客戶時,大家可以注意到,發票上有一個欄位叫做營業稅,稅率是5%,代表消費者真正要付給我們的總價,除了我們的售價(銷售額)以外,還要再加上5%營業稅。 像下面這張範例,就代表我們銷售了10顆電池,售價500元,並且向買方(大明股份有限公司)收取了25元的營業稅,總金額525元。因此大家在決定產品或服務定價時,別忘了把營業稅考慮進去!
在我多年的會計師執業生涯中,也常常聽到創業家因為沒弄清楚營業稅是代收代付的觀念,而誤以為向客戶所收取的營業稅,也是公司收入的一部份呢。
2.銷項稅額減去進項稅額=公司應繳納營業稅
聰明的你可能會想到,可是我的公司除了是賣方,也可能是買方呀,畢竟我們也必須購買原物料才能生產產品。
也就是說,每筆我們開出去的發票,我們都向客戶收取了5%的稅金(正式名稱為銷項稅額);相同地,每筆我們付給原物料供應商的錢,我們也向供應商預付了5%的稅金(正式名稱為進項稅額)。
接著,每一期我們必須彙整這一期所發生的銷項稅額與進項稅額:
🔸當「銷項稅額>進項稅額」時,
🔸但若「銷項稅額<進項稅額」時,
舉例來說,假設A公司 111 年 9-10 月這一期,共開立了 100,000 元的銷貨發票(向客戶收取了 5,000 元營業稅),並取得 60,000 元的進貨發票(預付給供應商 3,000 元營業稅),則A公司這期應該繳納的營業稅計算如下:
附帶一提,營業稅原則上是以2個月為一期,並應於單數月的15日前向國稅局申報繳納之。
3.比較不好理解的進口營業稅與外銷零稅率
前面提到營業稅是一種消費稅,加上台灣採消費地課稅原則,因此當我們從國外進口貨物進到台灣時(例如網購),由於消費地在台灣境內,進口者(買方)也需要負擔營業稅。然而,外國賣方不會那麼佛心的幫台灣政府代收營業稅,因此進口貨物的營業稅會由台灣海關或快遞業者直接向進口者(買方)來收取。
至於
※註1:全台人口約2,300萬人,但全台公司行號家數只有大概150萬家,透過公司行號來幫政府收取稅金,會比較具有稽徵效率。
4.FAQ及小結
營業稅是什麼?
是一種消費稅,在B2C的交易模式下,由賣方(公司行號)向買方(個人消費者)收取,然後公司再定期彙整繳給國庫,所以對公司來說,只是過水而已,營業稅並不是公司的收入哦!
公司應繳納的營業稅怎麼計算?
銷項稅額減去進項稅額。
每筆我們開出去的發票,我們都向客戶收取了5%的稅金(正式名稱為銷項稅額);相同地,每筆我們付給原物料供應商的錢,我們也向供應商預付了5%的稅金(正式名稱為進項稅額)。
因此,每一期我們必須彙整這一期所發生的銷項稅額與進項稅額:
當「銷項稅額>進項稅額」時,我們可以理解成我們代收的金額大於我們預付的金額,因此,差額我們要再補繳給政府。
但若「銷項稅額<進項稅額」時,則代表我們預付的金額大於我們代收的金額,那麼溢付的金額就能保留到下一期繼續扣抵銷項稅額。
很多企業為了追求價格的競爭性,可能會不小心漏開發票,要提醒的是,現代人對於權益保護的意識日漸提高,如果漏開發票,後來因為消費糾紛,被消費者檢舉的話,恐面臨補稅加罰,是相當不划算的。
建議大家還是合規操作,在決定產品或服務定價時,記得把營業稅考慮進去,並合法開立發票。畢竟商場上除了價格競爭以外,更要做出差異化與優化消費體驗,才是長久之計!
5.延伸閱讀
🔸開公司創業系列#3:資本額要多少?公司成立後資本額可以動用嗎?